壮医解毒与养生

2023年11月20日11:00

       壮族人多居住在祖国南疆,主要分布在广西左、右江流域、红水河流域。南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,气候炎热、多雨潮湿、高山峻岭、毒草丛生、虫兽繁多,壮族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产、生活,容易发生痈疮肿毒、毒蛇勐兽咬伤等疾病。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,壮族先民为了生存繁衍和健康延寿的需要,除学会了如何防止痈疮肿毒等疾病的发生,如何防止被毒蛇等咬伤。如用于外科刺血排脓防治疮疡肿毒的壮医浅刺放血术,用于治疗毒蛇毒虫咬伤如救必应、七叶一支花、半边莲、菖蒲、雄黄等解毒壮药方术,都具有简、便、验、廉的特色与优势。

  

       壮医认为,毒是导人体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,毒邪侵入人体,其是否致病取决于两个方面,一是毒邪力的大小,二是人体正气的强弱。毒之致病主要是毒力太强,或正气太弱,正邪相争,正不敌邪,使毒邪滞留于人体三道、两路而致病。唐.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写道岭南多毒物,亦多解物,岂天资乎! 无数中毒致病甚致死亡的实例和教训,使壮族先民对毒有着特别的感受。由此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独特的壮医解毒方法。晋.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记载了岭南俚人(壮族先民称谓的一种)防治沙虱毒、瘴箭毒、蛇毒的经验;隋.巢元方《诸疡源候论》收入了岭南使用的五种毒药:不强药、蓝药、焦铜药、金药、菌药。唐《新修本草》收载了壮族地区着明的两种解毒药--陈家白药和甘家百药。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资料,壮族民间使用的毒药和解毒药在百种以上。是壮医的特色与优势之一。



壮医排毒与养生

  

       壮医认为,毒虚致百病,除毒一身轻。壮医将毒病分为4种:即药物中毒、食物中毒、酒毒、瘴毒等,在治疗上分药物解毒和非药物解毒两种,常用解毒药有:动物血、白米醋、芭蕉汁、土银花叶、七叶一枝花、六角莲、了哥王、蛇舌草、半技莲等;外治法以壮医放血排毒疗法最具特色,其方法是:病人俯卧位,取取督脉大椎穴及背部左、右足太阳膀胱经的肺腧、心腧、肝腧、脾腧、肾腧共11穴,常规消毒后,采用一次性5号注射针头,快速剌入以上穴位,然后在针口上拔罐,使针口吸入少许毒血即可。壮医认为通过五腧穴放血排毒,可激活五脏六腑的代谢功能,加大人体体内排毒系统功效,真正体现壮医鼓舞正气、调气排毒的自然排毒观念,对因毒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及亚健康均有特效。